发表时间:2022-09-03
P同学,女,10岁,四年级,成绩中等偏上
主诉问题:
案主成绩较好,但作业完成速度很慢。常常为一个字写得不好就反复擦写。做完作业总要反复检查三四遍。
和家人朋友玩游戏非要自己赢,如果快要输了就会拒绝继续。
在家里和学校里都不能听到任何人说自己不好,否则便大发脾气。
家人认为案主过于“完美主义”。
家庭背景:
案主0-5岁和父母住在某一线城市,当地早教行业发达。案主3岁开始上早教,并且需要完成家庭作业。
案主在学习之外还有舞蹈、钢琴、马术、英语、口才演讲等兴趣班课程。
案母对案主要求严格,老师一旦反映案主今天的知识哪里没有掌握好,案母就会批评案主这节课不够认真。
案主从小写字就比较“困难”,三四岁时画直线画不好就会大发脾气,后来也因为学写硬笔字和案母多次发生争吵。案主写得“不够好”的字,案母就会撕掉让其重写。
案主目前和案父母、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。外公外婆较为疼爱案主,认为案主学习十分辛苦,在其他方面对案主总是百依百顺。
案母这两年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高要求对孩子影响较大,因此也刻意去夸奖孩子一些做得好的地方,但是案主脾气更大了。
案主完美主义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:
1、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,有意或无意地会表现出自己的完美主义。案母对案主期望很大,希望女儿处处优秀。
2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出过于苛责的状态。比如表现好就极力夸赞,表现稍有失误就严厉批评。这很有可能促使孩子过度关注细枝末节,以求达到父母的标准。
3、案主从小获得的经验就是做到最好才会被夸奖,否则就是不好的,挫败的。案母对案主的高要求使得案主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,进而导致案主在平时的生活中过度要求自己,否则案主就会认为自己就是“不好的”,就会“失去妈妈的爱”。
建议:
1、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完美主义不是一件“坏事”。完美主义只是在外因或内因作用下的一种认知偏差。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的标榜和引导起到了很大作用。
2、家长需要肯定孩子具体的行为,而不是概括性地夸奖。具体表现为帮助孩子归纳一下,过去的这段时间,孩子做了什么,完成了什么。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。甚至可能根据孩子的努力和付出进行一些小奖励。
3、帮助孩子理解错误的普遍性,接纳不完美。父母不需要一直维持完美的权威形象,也要让孩子明白并不存在完美的人、完美的事。
4、切忌盲目比较。在做游戏时,避免去过分强调谁输谁赢,也不要拿孩子去与他人比较。